加曉說

本週六就是萬聖節,在這邊萬聖節不僅僅是孩子們歡鬧要糖吃的節日,也是大家慶祝秋天結束迎接冬天到來的季節性節日,所以每當萬聖節臨近,就可以在大街上看到各式各樣裝扮奇特的房子。

其實這個節日還要追溯到18世紀第一批登陸美洲大陸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移民,相傳也是為了讓故人的亡魂回到居住地,這個和中國的中元節在意義上有點類似,但是又怕被其他妖魔鬼怪打擾,就要把自己也打扮成鬼怪的樣子。今天加曉給大家好好科普一下萬聖節的來龍去脈吧!

萬聖節的起源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萬聖節來臨,無論是在熱鬧的downtown還是相對安靜的區域,您會看到許多精心裝飾的房屋。有人選擇經典的南瓜和蜘蛛網造型,也有人偏愛女巫、骷髏、僵屍、精靈的主題風格,有些主人還會配合燈光的效果,營造出獨特的陰森氛圍。

為慶祝萬聖節,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相傳在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自西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秋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

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聖節原本其實是讚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月節是讚美春天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讚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

19世紀中期,大批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來到加拿大,也是在這個時期他們將萬聖節的習俗帶到加拿大。加拿大史上第一例有記載的萬聖節兒童變裝是在1898年的溫哥華。

萬聖節服飾

萬聖節的服裝,萬人萬相,不只是單調的大鬼小鬼。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摳兩個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褲,再在背後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長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

萬聖節習俗

“不給糖就搗蛋”是萬聖夜的主要活動之一,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區。小孩裝扮成各種鬼怪,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的話就搗蛋!”),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有些人更會給些許零錢。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數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此外,還有一些和萬聖節派對有關的遊戲。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咬蘋果”(apple bobbing),在遊戲中,蘋果漂浮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子或是木桶的水面上,參加者設法用牙齒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這個習俗被認為是由古羅馬讚頌女神波莫娜(古羅馬象徵豐收的女神)的慶典演變而來。

萬聖節還有其他常見的習俗,包括家庭聚餐,然後進行客廳遊戲,例如用蘋果來占卜自己的未來,以及朗讀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1786年的詩歌《萬聖節》(Hallowe’en)。大約1900年至1940年之間,萬聖節明信片和賀卡也很受歡迎。

人人都愛萬聖節

自1990年代以來,萬聖節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從一個只是孩子盼望的節日蛻變成了一個孩子和大人都慶祝和享受的節日。從2004年至2019年,萬聖節帶來的商業收入增長了一倍以上,使它成為僅次於耶誕節的全球第二大商業成功活動。根據調查,68%的加拿大人慶祝萬聖節,33%的成年人參加萬聖節派對,而加拿大人在服裝、糖果和裝飾品上的人均花費為70加幣,甚至比美國人多。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耶誕節乃至新年了。

Newsletter Updates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to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